“適用、經濟、美觀”——我國的建筑方針自上世紀50年代提出并明確,至今已走過60年一甲子。歷史上的轉瞬,演繹出中國建筑行業最富革命和顛覆性的發展階段。
不論是政府界、設計界人士還是傳媒界的觀察者,長期歷練積淀了他們對于方針與行業關系的冷靜認知。面向未來,我國的建筑行業如何堅持這一方針不動搖,如何在此基礎上挖掘更深層次的含義,賦予其更新的內涵,并使之適應新形勢,服務于快速發展的建筑行業新格局,有賴于這些奮戰在最前沿的工作者們的高度智慧與思考。
中國建筑協會副理事長、秘書長 徐宗威:
建筑方針提出至今雖然已經有60年,很值得珍視和保護,但一定不能當作遺產。不僅不是遺產,還應成為指導我們當今建筑發展重要的方針和旗幟。因為,這個建筑方針一點沒有過時,“適用、經濟、美觀”非常樸素真實地表達了中國建筑的發展方向。
我覺得,“適用、經濟、美觀”確實在文化內涵中體現著寶貴的中國文化精神,體現了人民政權政治理念,體現了勤儉持家的治國信心,體現了淡定的做人態度以及人類對生態愛護和尊敬的精神。它樸實平直地講出了建筑的方向和原則,這是需要今天的建筑師和工程師遵循的重要原則。
住房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德全:
建筑方針雖在60年前提出,但它表達出了建筑本質的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到今天仍然不過時。它不僅是任何歷史時期都該遵循的方針,而且不分國界,在全世界都有其規定性。從這點講,建筑方針到今天有存在的重要意義,這點毋庸置疑。
如今,我國無論在國力、國情還是在科學技術和社會需要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堅持建筑方針、堅持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更應賦予它更多的時代特色和內涵,才能使其更加鮮活、更加適用。
建筑方針為大家所認可,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指導思想。一方面,我們要討論清楚建筑方針的內容,另一方面要考慮建筑方針如何才能在全國得到更好的實施。在這種情況下,實現建筑方針這個大課題要做的事情很多——從政府政策的引導,到全社會國民教育,再到國民意識和個人素質的提升,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呼吁和推進這件事情,相關學會和協會應發揮更大作用,同時政府應通過有限的政策手段采取更多措施。媒體在這方面應多宣傳,使建筑方針更加深入人心,引發更多思考;全社會關注這個問題,根本地改變某些觀念。
中國建筑協會原副理事長 張欽楠:
建筑方針使我回憶起當時經歷的艱苦歲月,回憶起當年全民團結艱苦奮斗的情景,也使我回憶起老前輩和老專家們兢兢業業對待自己設計的情景。我覺得,在追求豪華風氣彌漫全國的此刻,我們要繼堅持這項建筑方針,即使未來我國成為第一經濟大國,也仍需要以“國寶”對待繼續堅持。
有同志建議,根據國家現行發展水平和建造行業當前存在的特色問題,對這個方針進行一些補充、調整,這樣做有利有弊。對方針進行調整容易失去連鎖性,我認為應當保持和強化這個方針的“國寶”地位。在建設過程中總會出現各種各樣新的問題,我們可以對原來的方針進行新嘗試、注意新內涵,但沒有必要頻繁地對基本方針進行修改調整。維特魯威在公元1世紀提出“實用、堅固、美觀”的方針,2000年來一直被人類廣泛運用,樹立了牢固的權威性,所以我們也要堅持下去。
在“適用、經濟、美觀”三個要素中,我們對經濟和美觀兩方面不夠明確統一。比如,我們長期把經濟和造價等同起來。事實證明,建筑建成后消耗能源的費用常常遠超造價,所以強調造價往往會造成資源浪費。我們現在很多建筑追求豪華、高標準、高效化,我們需要對經濟有全新的認識;要樹立起全壽命周期觀念,而不是單純強調造價。對于美觀,近年來對于城鄉大規模建設有很多評價,一些爭論有利于我們總結經驗,從實際中發展建設理論。因此,我們應當努力發展健康理性的建筑評論,有些問題非常值得討論。
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原主任、北京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 趙知敬:
對于維特魯威提出的“實用、堅固、美觀”和我國“適用、經濟、美觀”的建筑方針,我認為原則上它們是一致的關系,只不過“適用、經濟、美觀”更適合我國當時的國情和經濟。
建筑方針的內涵要怎樣與時俱進?那些年圍繞規劃設計和住宅設計的話題,我們每年都在探索其主導方向,但最終還是圍繞“適用、經濟、美觀”。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胡錦濤總書記和羅格對話奧運工程時,講到要辦“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實際上這12個字也沒有脫離“適用、經濟、美觀”。然后,北京市委又把它引申到后奧運時期:人文北京、綠色北京、科技北京。將“人文”提到現在,實際也是更多地體現其實用性。那么,建筑設計的“人文”如何體現?我歸納提出16個字:以人為本、沿襲傳統、綠色節能、安全設計。
按“適用、經濟、美觀”為標準進行評價總結,對今天是好事。中國建筑行業需要聲音,需要“中國好聲音”,也需要群眾的聲音。很多重要項目的方案僅靠政府行為和專家建議是不妥的。我們要為“適用、經濟、美觀”大聲高喊。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設計總院黨委書記 劉燕輝:
“適用、經濟、美觀”的建筑方針提出至今已經60年。而我畢業30年,這30年都在設計創作中度過。我認為這個建筑方針不過時,對于今天仍有意義。對建筑方針的討論也特別有意義,但對其新的含義應深化理解。當前,建筑設計界對于建筑方針遵循和背離的情況都是存在的。
作為大型建筑設計院,我們在執行建筑方針中有責任,包括社會責任。我在建筑設計中做了大量的居住建筑,因此得益于對小康住宅的研究。但現在設計多年,我發現自己從不會設計,到會設計,再到近幾年“更不會設計”。原因就是如今的住宅設計被經濟大潮沖散了,開始追“名牌”。我現在很少做住宅設計,感覺已經不會了。
中房資深總建筑師 布正偉:
之前學習徐忠的《建筑美學遺產》,我一直對照現實看,有很多感觸。去年5月,我有一篇論文《<建筑美學研究>及其價值影響和啟示》,讓自己聯想到我國建筑方針如今確實是“亡羊補牢”,是相關工作的一大疏忽、一大損失和一大失誤?,F在的建筑創作可謂“萬馬奔騰”,根本“摟不住”?,F在再不下大力氣去宣傳這個建筑方針是不行的。
自我上大學直到文化大革命,建筑方針哺育了我的成長。包括我所謂的“自在生存論”,其靈魂都沒有脫離建筑方針。我們是喝建筑方針這個“奶汁”長大的建筑師?,F在60年過去了,建筑語境完全變了樣。有些很有名的建筑師在適當的場合在講“是不是應該提出一些新說法”,我也感到迷茫。但通過最近溫習功課,特別是這一兩年,我感覺這個建筑方針有傳承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我曾反復琢磨怎么去調整,寫過很多方案,但文字遠沒有那么痛快和簡練,更不易貫徹和普及。建筑方針有科學性和嚴謹性,但必須通俗并抓住要害。
建筑方針不要改,它的大框架關切點都很適宜,只是很多內涵要拓展和升華。如果改了就不是方針,而是給建筑師的設計說明。這個方針要對工人說、對領導說,還要對廣大老百姓說,一看就知道是否符合。建筑方針有傳承下去的必然精神和必要性,如同《義勇軍進行曲》在民族將要危亡之時筑起新的長城。雖然詞句是以前的,但精神卻能鼓舞人心。當時我們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提出這六個字,這樣艱苦奮斗的精神在富裕的時候也要堅持。
中元國際工程公司顧問總建筑師 費麟:
建筑設計的任務要本著“適用、經濟、美觀”的方針進行創作。這六個字很明確,在中國很實用。
建筑方針不但是學術理論,更多是實踐問題。建筑方針有它的原則性和法制性,要立法、執法、司法。我國有些問題無法可依,司法不嚴;光有方針,底下沒有監督。設計者常常被夾在中間,“兩面不是人”,就是因為有法不依而造成的。所以,建筑方針的法制性很重要。此外,建筑方針還有相對性。所謂相對性是三個因素互相依托,在不同項目上有條件地達成辯證統一,形成以適用和經濟為前提的理性的美觀。
最后,建筑終身責任制非常重要。比如,汶川的中學在地震中垮塌,我認為有天災也有人禍,要貫徹建筑方針,現在就必須要提到我們的制度、法律和游戲規則上來。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張宇:
建筑方針提出60年,為建筑創作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它是我國建筑行業發展首先要遵循的原則。建筑方針是不過時的建筑文化命題,應該是可持續的。
諸如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深圳大運會、廣州亞運會、西安園博會等大型事件,自新世紀以來短短10多年間為我國城市建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城鎮化率已近50%,這扇大門不可逆轉地向世界敞開了。中西方文明開始悲情碰撞,幾件大事對城市發展的模式、結構、形態和文化帶來了極大沖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城市規劃、建筑藝術等方面在全球化、經濟化的今天進行梳理,明確當下使命。
這些年城市建設出現方方面面的問題,很大程度因背離這一基本原則。當前,建筑創作更強調對于資源的適度消耗,提倡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生。建筑方針要突出建筑創作適宜性的要求,同時不忽視經濟性原則。
這個指導方針對我國建筑設計事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我國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建筑業發展也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們對建筑的認識進入新階段,各種各樣的建筑流派和思潮不斷涌現,我國的建筑設計水平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同時,建筑設計出現了片面的追求形式上創新求異的取向,片面地將新奇特作為建筑創作的方向;不顧使用功能,不管環境關系,更不顧技術經濟條件,將建筑創作流于簡單的感官沖擊,將技術進步退化為單純的材料堆砌,更有甚者生搬硬套地將國外新建筑形象和時髦的建筑符號拼接在建筑中,全然不理解蘊含在形式內部的理念和技術背景,導致很多建筑單純追求豪華、忽略經濟適用。
《中國建筑文化遺產》雜志總編輯 金磊:
“適用、經濟、美觀”作為我國建筑方針,與維特魯威的“建筑三性”仍然有一些差別。“建筑三性”表明的是建筑屬性,而我國建筑方針則可解釋為人如何做建筑,是建筑的態度。建筑屬性在歷史發展中長期保持穩定,而人如何做建筑,如何看建筑的態度,則需與時俱進。
在中國建筑現實中有好多亂象,這跟概念混淆有關系。其原因之一是對建筑本質認識的缺失,之二則涉及到更寬泛的社會問題,如制度和管理模式等。比如眾人口中的浪費、做各種怪建筑,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都跟社會有關系。在快速的城市建設中,我們沒有找到城市建筑的方向,現在的建筑方針不足以指導建筑的前進,可悲的是城市要繼續“丑”下去。跟國外優秀的古代文化城市比,部分現代建筑“丑”的問題始終沒能解決,這是社會客觀存在。
對建筑方針題目的討論將引申出一系列有待探索的持久話題:如在理論上,如何關注中國建筑理論的失落與回歸;如何關注建筑理論的非中國化傾向;如何關注建筑理論的非社會責任傾向;在形制風格上,如何審視“廣場風”、“歐陸風”、“摩天大樓風”、“仿古風”等“歪風邪氣”;如何最大限度地靠中國建筑文化自覺與自信的支撐力,創造有世界影響的有中國文脈特征的建筑創作體系;如何從國家、城市、空間的發展需要看極權建筑、標志性工程與建筑方針的關系;如何從民生項目、從建設“平民家園”、從建筑的公共性與民主性看與建筑方針的關系;如何從中西方建筑文化碰撞的文脈看繁榮建筑創作與建筑方針的關系;如何從中國建筑要回歸建筑之美與“設計選秀”看和建筑方針傳承的關系;如何從城市高頻造景和新地標建筑的出現看建筑方針貫徹中的法規效能;如何從中國新一輪摩天大樓競賽與西方建筑文化的走向看符合中國建筑方針思路的城鎮化之路;如何從建設節約友好型社會的低碳設計、從城市經典離不開建筑文化土壤等重大建筑方針所界定的問題看中國建筑設計發展的走向。
天津大學出版社社長 楊歡:
要喚起決策者對于建筑方針的重視要做兩件事:一是建筑學界的專家學者認真研究建筑創作和發展方針,建筑的目的和宗旨到底是什么關系;建筑方針的真正內涵是什么,過去怎樣,如何理解當今與時俱進背景下產生的變化。二是媒體不斷呼吁和宣傳,讓他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惠及子孫萬代。如果決策者意識不到、公眾意識不到、監督群體意識不到,聲音就失去存在意義。從現在開始就教育下一代,讓他們不管成為建筑師還是走到領導崗位都能意識到這點,這才真正做到亡羊補牢。